首页 知道 道学经典 《度人经》

张金涛住持《度人经》要义浅释

《度人经》 不详 7762 2022-12-10 19:19

  丙申年内地正一派初授箓活动传度大师张金涛讲经稿

  各位道友:

  大家好!

  值此举办丙申年内地正一派初授箓法会之际,我们道教正一派同门济济一堂,宣讲经典,至为难得。按照活动的流程安排,现在由我同大家一道共同学习探讨《度人经》。

  《度人经》作为《道藏》首经,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,是我们道教徒需要认真奉读,自觉遵守和身体力行的主要经典。只有读懂、领悟了《度人经》并且能按照经文的要求去做,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道士。

  下面我就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讲述。第一方面是《度人经》的来历;第二方面是《度人经》的主要内容;第三方面《度人经》经文奥义的理解;第四方面是归纳《度人经》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及对全体道众所提出的基本要求;最后讲一讲《度人经》的现代价值以及如何与时俱进,在当前社会如何学好、用好《度人经》。

  首先,简要说一说《度人经》的来历

  《度人经》是古《灵宝经》之一,原来只有一卷,约6000字。后来衍生为61卷近50万字,是明代《正统道藏》的第一部经典,由此可见它在道教众多经典中的地位。这部经书相传为三国时灵宝派祖师葛玄所传,但是在葛洪的《抱朴子》和《神仙传》中都没有记载。根据南朝陶弘景《真诰》的记载,说是东晋葛巢甫“造构灵宝”,依此推断,《度人经》大约出于东晋(即公元317~420年之间)。南朝宋陆修静曾经依据这部真经而制立道教科仪。唐朝有李少微、成玄英,宋朝有萧应叟、陈椿荣,元朝有陈致虚、薛季昭,明朝有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等著名高道为《度人经》撰写注解。现在《中华道藏》中有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》是最权威的注解经文,为南齐严东、唐薛幽栖、李少微、成玄英四家注解。宋真宗赵恒写有《御制灵宝度人经序》。北宋以来,道士补职、升箓,都要考试《度人经》,所以说《度人经》是修道人士必须认真奉行的主要经典。

  其次介绍一下《度人经》的主要内容

  《度人经》的内容很丰富,包括对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的演说和科仪、斋法、符术、修炼、教戒等等。在这里,我讲几点主要的内容。从《度人经》原文来看,大致分为三个部分:

  卷首部分是对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的演说,主要是说明《度人经》的重要性和诵读此经的神奇功效。其点睛之笔,是“普得济度,全其本年。无有中伤,倾土归仰。咸行善心,不杀不害。不嫉不妒,不淫不盗。不贪不欲,不憎不。言无华绮,口无恶声。齐同慈爱,异骨成亲。国安民丰,欣乐太平。”

  第二部分是正文,内容非常丰富,不但包含了道教对天地生成之说的认识,也包含了三界十方自然变化之理。从“五文开廓,普殖神灵”展开演说,说明人神共合,“无文不光,无文不明,无文不立,无文不成,无文不度,无文不生”的妙理。其后是三界十方诸神之名,从“诸天隐讳,诸天隐名,天中空洞,自然灵章”的经文中,我们可以知道,这其中隐藏着无限的玄机,但中心思想则是“敷落神真,普度天人”,“仙道贵生,无量度人”。紧接着,《度人经》又较为形象地解说了“三界”,即第一欲界、第二色界、第三无色界,并指出“此三界之上,飞空之中,魔王歌音,音参洞章”。最后,说明诵经、修斋的重要性。修道之人,持诵此经,“功德甚重,上消天灾,保镇帝王,下禳毒害以度兆民”。

  第三部分说的是《诸天中大梵隐语无量音》,语句非常隐晦,如果不看严东、薛幽栖、李少微、成玄英的《四注》,一般很难看懂,这里就不再与大家探讨了。明《正统道藏》洞真部《度人经》有六十一卷。其第一卷为经文,后六十卷为道法。有关道法部分,有待自己去领悟。

  再次就是说一说对《度人经》经文奥义的理解

  首先我们从经名开始。此经为什么称为《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,诸家解说各有不同,但基本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。据唐朝薛幽栖的解说,所谓“太上”,太是至大之名,上是尊崇之称。“洞玄”二字,“洞”就是“通”的意思,“玄”本义是黑色,引申为微妙无形,虚空妙有。洞玄是三洞真经中的一部,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,以“赤混太无元、无上玉虚之气”为本。所谓“赤混太无元”,指的是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状态。“无上玉虚之气”即先天一气。“灵宝”二字,按李少微的解释:变化无方为灵,钦崇贵爱为宝。灵宝又指性命,因为性命是最珍贵的。一切众生不离性命,因此,非灵宝不可以度人,非灵宝不可以生神,所以灵宝法为诸法之祖。对“元始”这两个字的解释,薛幽栖说:“元者,初也;始者,首也”,指元始天尊创建宇宙万化之初,为众道之首,居玉清上元之境。无量者,“多”的意思,不可称数,即无边无际、无穷无尽的意思。“度人”二字,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接引度化众生到达觉悟的彼岸,我们修道的人,在入道之初,就要有这种意识,我们在这一世轮回中做道人,尊奉太上的言教,先自我反省修身,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意识,到了获得自我证悟之时,叫“自度”。然后再以证悟后的道法帮助其他信众道友开悟得智慧,奉行众善,叫“度人”。度人先要自悟自修自证,在通过接引信众修习道法,来检验你自修自证的道法的正确与否,这个交互道通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修道者所必须要经历的。这种必须要经过历练的路径才能称得上“妙经”!从古至今,圣贤无不是以此路径超凡入圣的,因此,古往今来的高道们才称之为“上品”!可见度人经为上品妙经确是非常恰当的!

  再来看卷首的一大段文字。内容主要是演说元始天尊开劫讲经的盛况及其不可思议的功效,首句中的“大浮黎土”乃仙界之国名,即“浮黎大国”,其实指的是“一切众生”。而“无鞅数众”的“鞅”字,同“央”,即无穷无尽的意思。元始天尊为我们演说此经,变现各种殊胜的境界,如使“盲者目明,鸟兽含胎,枯骨更生”等等境界,是什么意思呢?我认为天尊的真正用意是告诉我们要通过修行,来提升我们狭隘的意识,要站在大自然的视角,明白讲,就是要站在阴阳的层面上,超越我们人体感官的局限,以“齐同慈爱,异骨成亲”的济世情怀,师造化,法自然,才不愧太上对我们慈悲教诲。

  圣人随方立教,为的是教化世人,去恶向善。由此而引出持斋、守戒、诵经等有形的方式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  下面,让我们共同来探讨《度人经》正文。这一部分大致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。

 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道教的宇宙观。《度人经》中讲:“元始祖劫,化生诸天,开明三景,是为天根。”这就是道教最基本的本体论和宇宙观,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源和主宰。

  其次说的是文以载道,演经说法。三界十方,众神至真,齐集元始天尊座前,聆听真经妙法。

  第三部分是解说“三界”。此经所指的三界,专指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此三界对于修道之人来说,乃是渐进式跨越的三种境界。什么是“欲界”?欲界即下界。《四注》中说“欲者,染著也”、“触物染著,故云欲界”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欲,贪欲也”。欲界的众生举心动念都是贪欲,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,很少考虑周围众生的安危,所以太上告诫我们,欲界的众生之所以举心动念无非是罪,无非是错,就是因为这个缘故。所谓“色界”,即中界,《度人经集注》说:“六欲总净,超出欲界,上进一天,即登色界”。再就是“无色界”。“无色界”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。登入无色界,形欲俱空,身入玉虚,万炁上元,匡御众魔。也可以说,这是修行之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。

 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修持。道言:“天地运度,亦有否终;日月五星,亦有亏盈;至圣神人,亦有休否;未学之人,亦有疾伤。”所以就要齐心修斋,守戒诵经,只有广积功德,才能“上消天灾,保镇帝王,下禳毒害,以度兆民”。

  第四部分,我想讲一讲《度人经》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对全体道众所提出的要求

  《度人经》作为道藏首经,是普度众生的。体现了一种普遍的、终极的关怀。在这里,凡有生命形式的存在,都有修道、悟道和成道的功德和缘分。从大自然的角度看,只是生命形式不同而已。而从修道的角度,道书中说“欲修仙道,先修人道”,修道之人与一切众生,并没有什么差别。

  度人者,必先度己。那么,怎么才能度己呢?《度人经》要求我们要做到:“不杀,不害,不嫉,不妒,不淫,不盗,不贪,不欲,不憎,不”,唐代高道成玄英把上述的杀、害、嫉、妒、淫、盗、贪、欲、憎、称为“十恶”。薛幽栖又加上“言无华绮、口无恶声”,华绮指的是饰妄虚辞,恶声指的是侮骂毒语,合称“十二恶”。所有这些恶事都是学道的人决不能做的。

  经中所言“不杀不害”,就是要爱惜生命,不伤害生命。我们正一派道士于初一、十五、神仙诞辰、大型宗教活动时不食荤酒;此外天师府还有祖传的“忠、孝、节、义四不吃”,即四种具有灵性的动物。“忠”指的是最忠实可靠、任劳任怨的牛。“孝”指的是最具孝道的乌鱼,因为乌鱼产卵以后,身体非常虚弱,无力进食,乌鱼小宝宝们会自动的游到妈妈嘴巴里充当食物喂养妈妈,所以说乌鱼是最具孝心的。“节”指的是大雁,大雁具有伦常贞节精神,双飞双栖,终身为伴。“节”的本义,借竹节的坚韧,比喻坚贞不屈的气节。我们都熟悉的“苏武牧羊”的故事,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。“义”是借用狗的一种特性,表达对义气的推崇。,所谓“狗不嫌家贫”,,狗是最讲“义气”的。道教有诗曰:“雁有序兮犬有义,黑鲤朝北知臣礼。人无礼义反食之,天地神明俱不喜。”不食这几种动物,主要是宗教的一种教化,同时也是行法之人的必然要求,皆犯“三厌”之忌讳。

  经中所言“不嫉不妒”,就是要宽以待人,严以待己,对于别人的成就要由衷的高兴,即“乐人之善,济人之急,救人之危”。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学水平,胸襟要开阔,思想要与时代同步,要为道教事业的弘扬光大作出自己的贡献。道门中只有分工的不同,觉悟的先后,没有高低荣辱的区分,因此不应该对于别人有嫉妒之心。有嫉妒心,就失掉了度人的根本。

  经中所言“不淫不盗”,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公德。正一派道士可以娶妻,但是严禁淫欲,也不允许用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钱财占为己有,更不允许侵吞公产公款,即贪污受贿,营私舞弊。

  经中所言“不贪不欲”,就是要淡泊人生,不生贪欲。《道德经》说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。人之所以不知足,之所以贪得无厌,就是因为欲望太多,包括权欲、名欲、利欲、食欲、色欲等等,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身的一点蝇头小利。人有了贪欲,就会做出偷盗、嫉妒、奸淫、阴谋乃至于伤害他人的坏事,有的甚至还会犯罪。我们学道的人一定要追求清净淡泊的人生思想,抛弃不正当的私欲。做有品质有道德的人,给社会做榜样。

  经中所言“不憎不”,“”是一个生僻字,按薛幽栖的注解,不是消除心业罪的意思。不憎不就是不要厌恶和猜疑别人。这里的厌恶和猜疑,是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。人有了私欲,心胸就会狭窄,眼光就会变小,对待同道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,变得虚伪和猜疑,对自己有用的人奉承拍马,对自己没有用的人则冷若冰霜。一旦实现欲望有阻时,或者丧气灰心,或者不满现实,或者讨厌憎恶和无端猜疑周围的一切。

  经中所言“言无华绮,口无恶声”,就是不要说粗话和脏话,特别是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,注意分寸,不能遇到有钱有势的人就阿谀奉承、吹牛拍马,遇到无钱无势的人就盛势凌人,傲慢无理。在当今社会,不论是住观道士,还是散居道士,都需要服务信众。善信有贵有贱、有富有贫,我们道教徒就要不论贫富贵贱、一视同人,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,做好服务工作。这是我们道教徒应尽的义务,更是践行道教济世度人思想的重要内容。

  以上十恶,或者说十二恶,如果我们都能克服,那么从个人来说,就已经修道有成了。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,使天下人都没有这十恶或十二恶,那么天下就“齐同慈爱,异骨成亲,国安民丰,欣乐太平”了。退一步讲,如果我们道门中的人都能灭除十二恶,那么道门中人就能够“齐同慈爱,异骨成亲”,进了道门的,不想出去;没进道门的,都想进来。

  “齐同慈爱,异骨成亲;国安民丰,欣乐太平。”是我们道教的理想世界。我们道教并不只是叩叩头,念念经,我们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。这个理想就是太平世界的理想。在这个世界里,人与人之间是亲兄弟、亲姐妹,彼此之间没有压迫、没有剥削、没有欺骗、没有嫉妒、没有仇恨、没有偷盗、没有邪淫、相互尊重、相互帮助、国家平安、人民富裕、生活幸福。这样的世界就是大道兴行的世界。

  以上讲了《度人经》的来历,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,下面我想再谈一谈《度人经》济世度人思想的现代价值。

  我们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, 都根源于对大道的执着追求。道教强调“道以人弘, 教因师得, 若不度人, 则法桥路断, 所以弘教, 先在度人”。《度人经》提出的济世度人之“道”,就是我们道教的重要内容。道教认为道乃法之体,法乃道之用,历史上道教斋醮科仪演绎的主题, 就是“度人经”济世度人的宗旨。《度人经》能为道教各派奉为大法, 最根本在于《度人经》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。《度人经》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人生的主张, 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。

  《度人经》提出的“仙道贵生, 无量度人”, 体现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, 更彰显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恒价值,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。《度人经》主张要乐生、重生, 不同于“生死由命, 富贵在天”的天命论。我们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, 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。历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, 如高道的讲经宣道, 坛场的斋醮科仪, 唱道情的讽世劝化, 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, 以及我们现在举行的授箓法会,都是道教的度人之举。并且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, 也是积德于己, 积德方能修成仙道。

  《度人经》宣扬的“齐同慈爱、异骨成亲”,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。《度人经》的“齐同慈爱”理想, 蕴涵着深邃的社会人生哲理。《度人经》早在东晋时期, 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,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, 要友善对待他人,乐人之成,悯人之苦,济人之危。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, 最终达到“齐同慈爱, 异骨成亲”的境界。在当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, 如果人们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, 世界就一定会和平安宁。

  《度人经》提出“国泰民丰,欣乐太平”的理想, 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。《度人经》包含热爱生活,圆融社会,利益人群,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,其现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阐扬《度人经》主张“仙道贵生”“仙道贵实”,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生态环境恶化、人性异化乃至政治争端等问题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大道和谋略。总之道教《度人经》倡导的度人思想, 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,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。

  在经济全球化、世界多极化、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,传承和发扬道教文化崇尚道德、传播慈爱、讲求奉献、向往和平等传统核心价值理念,对提升个人境界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

  一是“抱朴守真”的生活观。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。道教认为,人心浮躁不安、偏激失态的原因,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。如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,人心自然能够“常清常静皎如月,坦然应对世事人”。

  二是“尊道贵德”的人生观。道德修养高深的人,与人为善,乐于助人,对于内心是一种安慰,生活得非常充实,问心无愧,心胸坦荡,自然心平气和,无忧无虑,所谓“德正则心安,心安则气顺。”相反,假如德行欠佳,心地不纯,甚或道德败坏,损人利己,则是心神不安,难得清静,往往杂念丛生。

  三是“知止知常”的应世观。道教一方面以“无为之德”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,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,即“知止”、“知常”。知止,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,做到适可而止、恰到好处,力戒贪心、排除妄为;知常,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,坚持顺应自然、恪守规律,做到知天理、循人情、顺造化。如果按照道家“上德不德”、“知止知常”、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与“为而不争”的内在修为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,自然人我清静、贪念不生,断除烦恼、万缘和谐。

  四是“虚怀若谷”的包容观。这是道教“内以修仙,外包万象”的重要思想。以山谷比喻人之胸怀,用大海比喻人的涵养。引申而言,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、高远和含蓄;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、容纳。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,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,显现出谦虚谨慎、先人后己的气度;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、完善自己,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、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。

  五是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观。对于保护环境、维持生态,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,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;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,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效仿自然、保护自然,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、共生共荣。

  六是“和光同尘”的处世观。道教强调“和光同尘”的心境,就是清静自然、无私无欲,和合包容、和而不同的心境;道教倡导的“恭敬一切”的胸怀,就是理解尊重、处下谦卑,诚实守信、柔弱不争,慈爱和同、彼此依赖的胸怀。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,就是以和为贵、以和为尚的“崇和”之道。道教的“崇和”之道,既是一种尊重认同、人我和谐的精神,也是一种和而不同、为而不争的气度,更是一种谦下不欺、慈悲互助的境界。

  最后一个问题,我想着重谈我们身处在一一个伟大的新时代,面临一系列新机遇,新挑战的形势下,每一个学道修道的人,应该怎么样来学好用《度人经》。

  《度人经》自魏晋时期流传自今,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,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是不管怎么变化,作为中国道教的主体宗旨思想,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我们所要做的,是如何适应时代,适应变化,与时俱进,把我们中国人的文化,中国人的理念,传播到世界,从而推进全球的文明进程,使“小小环球”最终走向“大同”。

  《度人经》是普世的,也就是说,中国道教所提倡的,不仅仅是对中国人而言的,我们要普度的是“一切人”。在现代的中国,“一切人”的思想观念,行动意志,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,一步一步走向世界,走向“大同”。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襟怀,也是所有中国人,中国民族,中国各个宗教所共同拥有的襟怀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提高出了“大国自信”、“大国担当”和“一带一路”的治国理念,我认为,其体现的思想精粹,其实是普世的,立足点是,中国必须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。

  “大国自信”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信心,我们有责任,有意志,有能力,为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  “大国担当”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下,所具有的气魄和胆量。这种力量的源泉,来自于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优秀文化,当然,也包涵了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的不懈追求。道教文化、《度人经》文化的核心思想,应该说,是这种传统文化,传统观念的一个部分,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。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,才能正确理解《度人经》的文化。

  “一带一路”,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议题,其实所涵盖的内容,就是面对人类发展的最宏大的人文关怀,归纳到一点,就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普世价值。

  我所讲的,或者说我所理解的,大慨就是这些,与在座诸位共勉。最后,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,祝愿中国的道教,与时俱进,走向更光明的未来;祝愿在座诸位,认真领会《度人经》的文化精粹,为世界和平,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  谢谢大家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