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针灸逢源》

李学川 | 针灸推拿 | 已完结

清代李学川编撰的《针灸逢源》一书中,载有大量的针灸临证腧穴处方,见于该书卷五。探讨中国古代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与规律,对现代针灸学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与发展,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
20.09 万字 | 2022-05-28 16:21更新

《福寿论》

孙真人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孙真人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,唐代医药学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称为“药王”,道教尊为“妙应真人”。一生著述颇丰,据《旧唐书》载:“自注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,撰《千金方》三十卷行于世,又撰《福禄论》三卷,《摄生真录》、《枕中素书》、《会三教论》各一卷。

0.59 万字 | 2022-05-28 20:59更新

《吴医汇讲》

唐大烈 | 医论医理 | 已完结

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《吴医汇讲》,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。唐笠山,江苏苏州人,生年不详,卒于嘉庆辛酉(1801)年,以编纂《吴医汇讲》而闻名于医林。 十八世纪末,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,名医云集,而且大兴讲学之风。当时许多名医,以医会友,聚于一堂,各抒己见,析疑赏奇。唐氏从中颇受启发,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,广泛征集医门佳作,别出心裁,勇于创新,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——《吴医汇讲》。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,故名《吴医汇讲》。 《吴医汇讲》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(公元1792年),停刊于清嘉庆六年(公元1801年),前后历时10年,共刊出11卷,每卷均合订为一本,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。当时虽不叫“杂志”,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。 《吴医汇讲》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,内容生动,丰富多彩。浏览《吴医汇讲》,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《吴医汇讲》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《吴医汇讲》的编辑体例。

7.16 万字 | 2022-06-05 17:22更新

《厚生训纂》

周臣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《厚生训纂》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八年(1549),编者系明·周臣,在任衢州太守期间,因病疡不能视事,从贰守周潭石处借阅诸如《颜氏家训》,《袁氏世范》,《三元延寿》,《居家必用》等书,因摘取其简易者,遂囊括而成《厚生训纂》,后经明·胡文焕收入《寿养丛书》,《格致丛书》中。

3.16 万字 | 2022-11-30 09:47更新

《医林改错》

王清任 | 医论医理 | 已完结

作者王清任(1768-1831),字勋臣,河北省玉田县人,世居玉田县鸭鸿桥。曾做过武库生,后至北京行医,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。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为《医林改错》,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。书中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。其一便是“改错”,王清任认为,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、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,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,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,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。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,须改正,故书名便为《医林改错》;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。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,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。不论外感内伤,对于人体的损伤,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。气有虚实:实为邪实,虚为正虚;血有亏瘀,亏为失血,瘀为阻滞。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,推动无力造成的,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。故而他倡导“补气活血”和“逐瘀活血”两大法则,这就是他的著名的“瘀血说”。

2.88 万字 | 2022-11-30 09:45更新

《酒经》

朱肱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《酒经》。又名《北山酒经》,著者北宋人朱肱(字翼中) ,曾在杭州开办酒坊 ,有丰富的酿酒经验。《酒经》载有酒曲13种,除传统罨曲外,还出现了风曲和曝曲,作曲全部改用生料,且多加入各种草药,表明北宋时制曲工艺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要进步得多。

1.48 万字 | 2022-10-31 09:15更新

《针经指南》

窦汉卿 | 针灸推拿 | 已完结

《针经指南》,针灸著作卷。金·窦汉卿撰。初刊于1295年。主要内容《标幽赋》、《通玄指要赋》,还有经络循行、流注之八穴,针灸的补泻与禁忌等有关论述。此书现有日抄本。后收入《针灸四书》中。

1.38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1更新

三家医案合刻

吴金寿 | 医论医理 | 已完结

《三家医案合刻》,医案著作。三卷。清·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。本书荟萃苏州名医叶桂、薛雪、缪遵义三家医案,所选大多证治熨贴,议论中肯。本书收入《中国医学大成》中。

3.85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1更新

《针灸甲乙经》

皇甫谧 | 针灸推拿 | 已完结

《针灸甲乙经》(公元282 年)晋.皇甫谧(士安)撰。十二卷。论述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经络、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,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。

13.87 万字 | 2022-05-23 23:38更新

黄帝明堂灸经

佚名 | 针灸推拿 | 已完结

针灸著作。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,内容全同。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一百中的《明堂灸经》及《小儿明堂灸经》的全文,改题此名刊行者。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,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。并附40余幅腧穴图。现存日刻本。元代时此书辑入《针灸四书》中。

1.57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1更新

《饮膳正要》

忽思慧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  《饮膳正要》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,成于元朝天历三年(公元1330年),全书共三卷。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,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,并有妊娠食忌、乳母食忌、饮酒避忌等内容。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,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,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。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,营养疗法,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。附录版画二十余幅,文图并茂,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,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。   忽思慧,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营养学家,他写的《饮膳正要》一书,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,对传播和发展我国卫生保健知识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   《饮膳正要》是一部专讲饮食和营养的书籍。我国周代时期,政府里就设有“食医”,专管与饮食有关的医药问题。以后历代都有关于用饮食做为治疗手段的材料及专书出现,即所谓“食疗”。但是,从健康人的立场出发,讲究饮食营养,滋补身体,以达到强身养生的目的的书籍,当以《饮膳正要》为最早。   该书的名称虽为《饮膳正要》,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,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、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、乳食品,甚至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《本草纲目》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。所以,《饮膳正要》-一书,对于研究我国的医药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。   《饮膳正要》共分三卷,卷一讲养生避忌、妊娠食忌、乳母食忌、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等;卷二讲原料,饮料和食疗,即包括诸般汤煎、神仙服饵、四时所宜、五味偏走、食疗诸病、食物利害、食物相反、食物中毒等内容;卷三讲粮食、蔬菜、各种肉类和水果等。   《饮膳正要》,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,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。正如该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:“中宫览焉念,祖宗卫生之戒,知臣下陈义之勤思,有以助呈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,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。兹举也,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人举安,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,恩泽之厚,岂有加于此者哉,书中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。

3.82 万字 | 2022-05-23 23:35更新

《宋本备急灸法》

张公涣 | 针灸推拿 | 已完结

《宋本备急灸法》疑为张公涣所著,本书应该著于光绪年间,甚至更早期,记录了针灸的一些方法及部分药方。

1.39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0更新

市隐庐医学杂着

王严士 | 医论医理 | 已完结

《市隐庐医学杂着》,医论著作。清·王德森撰于1853年。全书载证治杂论十四篇,多从病证误治分析,辨论明确,颇能举一反三。对不究病因、不问病状,概以平稳方药治疗的态度尤为反对。本书收入《中国医学大成》中。现存1853年作者自刻本等多种版本。

1.60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1更新

《女科要旨》

陈念祖 | 诸科论治 | 已完结

《女科要旨》是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著,全书共四卷,主要介绍了妇科相关的理论知识。 全书分为四卷,主要就调经、种子、胎前、产后、杂病及几种常见外科病症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.作者根据《内经》之旨、《金匮》之法,提山了个人的见解,综合了前人的心得。讲解病机,简明透彻,所选附方,切合实用,可作为学习中医妇科的参考书。 《女科要旨》讲解病机简明透彻,所选附方切于实用,可作为学习中医妇科的参考书。陈修园《女科要旨》一书,论治妇人之疾,探本溯源,会通诸家,择善以从,崇尚实践,简切堪用。兹不揣冒昧,聊作粗浅评述如次: 调脾胃雅俗共赏 妇人以血为本,_血之生化在脾胃,故历代女科著述,莫不重视脾胃

4.73 万字 | 2022-05-23 23:35更新

《本草崇原》

张志聪 | 方药本草 | 已完结

《本草崇原》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,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,成书于清·康熙十三年(公元1674年)。《神农本草》谓之《本经》,计三百六十五种,以应周天之数。以三品分类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文字简练古朴,成为中药理论精髓。 《本经·序录》中即言:“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,主养命以应天,无毒,久服不伤人,”如人参、甘草、地黄、黄连、大枣等;“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,主养性以应人,无毒有毒,斟酌其宜。”,需判别药性来使用,如百合、当归、龙眼、麻黄、白芷、黄芩等;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,主治病以应地,多毒,不可久服。”,如大黄、乌头、甘遂、巴豆等。

9.52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0更新

《内经知要》

李中梓 | 中医经典 | 已完结

李中梓一生精熟《黄帝内经》。他抓住《黄帝内经》的重点,删繁从简,进行选择性的类分,编成《内经知要》一书,使《黄帝内经》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,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。《内经知要》共有上、下两卷,分成道生、阴阳、色诊、脉诊、脏象、经络、治则、病能八类,将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概括无遗,所以至今仍为后学者所欢迎。

6.84 万字 | 2022-05-24 20:56更新

《养老奉亲书》

陈直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《养老奉亲书》,养生著作,宋代陈直撰。全书包括饮食调治、形证脉候、医药扶持、性气好嗜、宴处起居、食治老人诸疾方等内容。主要论述老年保健、四时摄养措施、疾病预防理论及治疗方法。主张老人有病,先食疗之,未愈则命药疗之。饮食宜温热熟饮、忌粘硬生冷。药饵宜用扶持之法。本书对后世老年人养生理论影响较大。

3.24 万字 | 2022-06-08 18:09更新

《心医集》

祝登元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清代医家。字茹穹。龙丘(今浙江衢州)人。弱冠为诸生。平生淡仕途,医术精,察脉精而效验著。撰《心医集》二卷(1650年)。 先将凡虑涤却,择净室静坐,闭目,鸣天鼓三十有六以集神,咽液三十有六以聚气,而阴户可以阴合,使众邪不得下居。闭气自一至十,默数九九而止。非闭噎其气也,乃神定气和,绝思忘虑,使鼻之息若有若无。诊其脉六动为一息,九九者八十一息,总四百八十六动脉也。常存赤气,自其口出,状如火轮,周其室中,定则内想安寝,自然疾病除而阴邪远矣。初闭息,经十息至五十息,至百息。气不在上,亦不在下,如游浑沌,不能破散,凡一日一夜,一万三千五百息。《太微升玄经》云:气绝曰死,气闭曰仙,魄留守身,魂游上天。先吹出口中浊气七口,以手指捏目大小眦,按鼻左右,旋耳摩面,乃以舌抵上腭,撩口中内外津液三十六转,满口咽之,如此三止。漱咽灵液,灌溉五脏,面乃生光。

3.69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2更新

《寿世传真》

徐文弼 | 中医养生 | 已完结

气功养生著作。8卷。清代徐文弼撰。作者主张气功导引应与综合调摄并重,提出修养宜行内外功,要宝精宝气宝神,还须知要知忌知伤,注意四时调理和饮食调理。在外功方面,有针对五官、四肢、腰背的按摩之术,及提倡应用十二段锦、八段锦和六字真言。内功则是静坐运气方法。本书内容涉及广泛,收罗前人经验甚多对后世的保健养生有一定的影响。曾有内容被《内功图说》引用。 唐豪曾对《内功图说》的构成有过系统的条贯梳理,指出该书的来源共有4部分:其中的“12段锦”、“分行外功诀”、“内功图”和“五脏病因”,来自乾隆年间徐鸣峰的《寿世传真》。

3.07 万字 | 2022-06-13 11:31更新

《运气要诀》

吴谦 | 医论医理 | 已完结

《运气要诀》,清代,吴谦著。 经曰∶夫五运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可不通乎?又曰∶治不法天之纪、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。又曰∶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,虚实之所起,不可以为工矣。由是观之,不知运气而为医,欲其无失者鲜矣。兹将《内经》运气要语,编成歌诀,并列图于前,使学人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,然后遍求全经精义,庶乎有得云。

1.75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3更新